
累计驻村2300余天,走访群众9000余户,征集建议2300余条,办理民生小实事1000余件,调解矛盾纠纷500余件……104人组成的派驻村长队伍,正在成为寻甸县仁德街道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
仁德街道是寻甸县县城所在地,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,常住人口8.9万人,下辖12个社区,191个村(居)民小组。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多、治理能力不强、服务延伸受阻等现实难题,仁德街道创新推出“派驻村长工作机制”,选派104名基层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,下沉至114个自然村,构建起“街道—社区—自然村”三级联动治理体系。这支派驻村长队伍扎根田间地头、深入群众身边,用群体力量激活基层治理“神经末梢”,成为推动辖区治理提质、民生服务增效的关键支撑。
扎根基层听民声
在仁德街道的各个村组,派驻村长与村民围坐一圈商议事务已成为常态。没有讲稿,不摆话筒,你一言我一语,共识在坦诚交流中逐渐凝聚——这正是“派驻村长工作机制”的生动写照。
如今,这样接地气的议事方式已延伸至仁德街道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。104名派驻村长把办公室“搬”到了田间地头、村民院落,用“拉家常”“院坝会”“田间恳谈”等贴近群众的方式,主动收集意见建议。他们聚焦政策落实、产业发展、民生设施、矛盾调解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,系统梳理群众诉求,破解昔日“声音沉不下去”的堵点,引出“民意涌得上来”的活水。
作为政策传递的“移动桥梁”,派驻村长在工作时拒绝照本宣科,他们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政策讲给群众听。今年8月下旬,面对强降雨天气,派驻村长全部下沉至派驻村组开展防汛“敲门行动”,对危房住户逐户宣讲预警信息,筑牢生命安全防线。在日常入户工作中,派驻村长带着宣传册深入村组,讲解殡葬改革、“两保”参保等政策,确保政策知晓全覆盖。从应急预警到日常政策,派驻村长将20000余条“纸上条文”变成群众能理解、会使用的“生活指南”。

派驻村长将“让群众少跑腿”落实到了一个个具体服务中:面对老年群体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问题,主动上门帮800余名老人完成养老保险生存认证;在守护养殖户生计的重要环节,提前通过微信群发布牲畜集中免疫接种通知,并在接种现场耐心讲解“牲畜疫病识别”“疫苗后护理”等知识;在人居环境整治中,牵头组建“村组保洁员+志愿者”队伍,让居民生活舒适度显著提升……
办好实事解民忧
派驻村长穿梭于街巷阡陌之间,将群众的“问题清单”转化为“行动指南”。其中,中渊泰和居小区的治理转变,便是这一机制实践成效的集中体现。“小区外围青江路天天被摊贩占着,开车回家堵半天”“电动自行车充电棚被摩托车、自行车占了,电动车只能飞线充,太危险”……面对居民的诉求,中渊泰和居小区派驻村长将守牢安全底线作为破局第一步。
针对青江路交通阻塞、商贩占道经营问题,派驻村长及时向街道反映情况,牵头制定专项整治方案,推动学府社区联合城管、交管等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,通过劝离占道摊贩、规范车辆停放、划定通行区域等举措,彻底疏通小区外围出行堵点,居民出行效率显著提升。面对小区内非机动车停车难、充电难问题,派驻村长与社区共同调研小区空间布局,重新选址规划非机动车停车位,明确充电棚使用规则,既解决了摩托车、自行车占用充电棚的问题,又新增车位满足居民需求,让“飞线充电”的安全隐患逐步消除。
治理的更深层挑战,在于凝聚共识。中渊泰和居小区曾因对引入规范物业公司存在抵触情绪,导致治理工作多次陷入僵局。派驻村长入驻后,将“搭建沟通桥梁、化解抵触情绪”作为长效治理的关键。通过召开业主代表座谈会、利用微信群实时发布治理进展、设立日常坐班制度接待居民来访咨询等方式,主动倾听居民意见,用透明沟通化解居民顾虑。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为小区长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“派驻村长工作机制”的实践也从社区延伸至乡村。在道院社区大法古村,派驻村长积极对接协调,推动完成2.2公里自来水管网改造,两个月内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问题;在东发社区观音塘村,派驻村长多次耐心劝说,成功劝离居住在危房中的九旬老人……一桩桩民生小事,正通过派驻村长工作机制的“小切口”,实现基层治理的“大提升”。
巧解矛盾聚民心
近期,仁德街道建设社区一桩持续多年的邻里土地纠纷,在派驻村长牵头协调下得到圆满化解。这场调解不仅解开了群众心中的疙瘩,也生动展现了“派驻村长工作机制”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。
在建设社区海子十一组,两户居民因集体土地边界问题争执多年。纠纷时间跨度长、事实核查难度大、双方诉求分歧多,让这一问题成为使村组调解屡屡受挫的“硬骨头”,也成为影响邻里和谐、制约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因素。转机出现在今年10月,派驻村长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主动介入,联合社区调解员、村组干部组成调解团队,深入一线寻找破题路径。
面对复杂局面,派驻村长从梳理历史脉络入手,调取土地台账、走访知情老人,逐步厘清争议核心,搭建平等对话平台,引导纠纷双方理性陈述,并结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中“相邻关系”“集体土地权益”等法律规定进行普法解析。针对具体分歧,派驻村长提出三套兼顾公平与实际的协调方案,推动双方从各执一词走向共同选择。
在调解过程中,派驻村长注重凝聚多方力量,联动社区纪委负责人、专职调解员,从程序规范与法律合规层面把关。村组长则发挥乡情纽带作用,开展共情疏导,形成“法理有支撑、情理有温度”的调解合力。最终,双方放下积怨、达成共识,当场完成约定资金交付,并签订调解协议,明确了土地边界和后续管护责任。
调解成功后,派驻村长趁热打铁,结合案例开展普法宣传,引导村民树立“依法维权、理性协商”的法治意识。这场成功实践,不仅实现了“纠纷不出村、矛盾不上交”,更探索出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基层调解工作方法。

这是“派驻村长工作机制”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个生动缩影。截至目前,各派驻村长已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,将大量问题解决在萌芽、化解在基层。凭借相对中立的身份和扎实的政策法律素养,派驻村长作为“矛盾纠纷调解员”,在群众中建立起较高公信力,既筑牢了乡村和谐稳定的基石,也提升了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治理效能。
随着“派驻村长工作机制”在寻甸县16个乡镇(街道)全面铺开,这项机制已从一村一社的“治理盆景”成长为全域联动的“治理风景”。该机制成功打通了基层治理的“最后一米”,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,成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生动实践,为寻甸县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