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来,寻甸县持续探索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的基层治理路径,寻甸县综治中心的建成正是这一路径的关键载体。自6月26日正式投用以来,寻甸县综治中心以规范化建设为牵引,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转化为“群众解决矛盾最多跑一地”的具体举措,用“一站式”服务的温度与效率,书写着寻甸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篇章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接待群众242人次,受理各类诉求137起。

搭建多元平台,实现“只进一扇门”
今年8月,寻甸县综治中心联合寻甸县人民法院、寻甸能拍法服调解中心,成功调处一起因赡养问题引发的纠纷。滕某育有两子,五年前丈夫离世后一直随次子生活。今年年初,她因中风住院,两个儿子就后续赡养问题产生争执。长子以母亲“不愿与自己同住”为由拒绝支付赡养费;次子则指出,此前协商由长子照顾母亲、次子照顾父亲,但实际多为次子承担照顾责任,如今父亲去世、母亲患病,长子理应尽责。
在全面了解情况后,综治中心调解员从“情、理、法”多角度进行疏导,促成兄弟二人达成初步协议:母亲随次子居住,长子按月支付生活费,医疗自付部分由二人均摊。然而,在准备签字确认时,双方因互不信任再度陷入僵局。
面对这一局面,综治中心迅速启动联调机制,邀请法院力量介入。“如果你们对协议履行有顾虑,可以申请司法确认。”法官向次子和滕某解释道,司法确认是由法院对现有协议进行审查,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书,其效力等同于判决书。“以后如果长子不按约定支付赡养费,你可以直接凭裁定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”法官补充道。
三天后,在综治中心多元调解室内,兄弟二人共同签署协议,并拿到了法院的司法确认书。“这下我妈放心,我也安心了。”次子感慨道。同时,长子也承诺将按时支付赡养费。这场持续半年的赡养纠纷,最终通过多元解纷模式得以圆满化解。
这类高效化解纠纷的案例,正是寻甸县综治中心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的生动实践。目前,寻甸县综治中心已推动法院、检察院、公安局、司法局、信访局、人社局6家单位常驻,以及自然资源局、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轮驻,并引进寻甸能拍法服调解中心、昆明市盘龙区律和律师调解服务中心两家社会调解组织。同时,邀请云南云誉律师事务所调解工作站、云南盛天律师事务所调解工作站、云南懿岭律师事务所调解工作站、上海市君悦(昆明)律师事务所调解工作站4家律师事务所轮驻,派驻专业律师坐班,免费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和诉讼咨询服务。通过资源整合,实现了调解服务、检察服务、诉讼服务、公共法律服务等功能的“一站式”整合。

在持续优化传统调解模式的同时,寻甸县综治中心还积极引入科技赋能。走进综治中心服务大厅,一个印有“解纷AI小助手”二维码的立牌格外醒目——这是寻甸县今年新引入的智能调解助手。群众通过扫码进入咨询界面,即可进行纠纷咨询、法律咨询等操作。区别于通用型人工智能产品,这款“解纷AI小助手”基于寻甸县本土案例与数据持续学习进化,语言更接地气,回复也更贴合本地实际。“它不仅能为群众提供即时答疑服务,还能为调解员处理矛盾纠纷提供案例参考、调解技巧和法律依据。”寻甸县综治中心主任段兴旺表示,“解纷AI小助手”已融入调解员的日常工作,成为提升综治中心工作质效的“数字调解员”。
组建专业智库,确保“最多跑一地”
寻甸县综治中心在畅通交办、转办渠道的基础上,着力打造专业化的调解核心力量,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和整合县级部门资源,成功组建了调解专家库与法律评析专家库,构建起“专业调解+法律把脉”的双重保障机制,有力推动群众纠纷实现“最多跑一地”目标。

调解专家库汇聚了来自法院、检察院、公安局、司法局、寻甸云朵心理健康协会、寻甸能拍法服调解中心等关键部门和专业社会组织的16名专家,覆盖民事、刑诉、婚姻家庭、劳动纠纷、医疗纠纷、消费投诉、土地纠纷等多个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。“调解专家库的成立破解了以往基层调解‘懂情理但缺专业’的难题,为基层矛盾纠纷提供了专业化、精准化调解力量,既减少矛盾升级,又提升综治工作效率。”段兴旺表示。
针对重大疑难纠纷和乡镇(街道)未能化解的复杂矛盾,寻甸县综治中心专门从政法单位、行业部门及入驻律所中抽调10名法律专家,组建了法律评析专家库。专家们通过对案件的法律关系、争议焦点、潜在风险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,提出权威的法律意见和建议。依据这些精准的法律评析结论,综治中心能够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化解措施,推动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得到实质性、根本性的解决。
今年9月,寻甸县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一起因感情破裂引发的经济纠纷。当事人徐某要求李某返还恋爱期间支出的34万元,双方对款项性质及分手责任存在分歧。鉴于案件涉及法律认定、婚恋纠纷,综治中心研究后决定启用专家库调解程序,指派调解专家库中擅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专家、寻甸县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李锡聪主持调解,寻甸能拍法服调解中心辅助调解。
在首次调解中,双方就日常消费是否抵扣及分手责任争执不下,调解陷入僵局。次日,李锡聪采取“共情+本地民俗引导”方式,分别与双方沟通,逐步化解对立情绪,最终促成和解:李某返还32.8万元,扣除合理共同消费1.2万元,双方不再追究责任,互不干涉生活。协议还约定,综治中心提供后续情绪跟踪咨询服务。
这是专业调解力量高效化解疑难纠纷的一个生动缩影。自6月26日投入运行以来,寻甸县综治中心已累计受理群众矛盾185起,其中交办县级单位、各乡镇(街道)141起,综治中心组织现场调解44起,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与解决实效。
创新联动机制,守护“最后一公里”
作为统筹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“指挥中枢”,寻甸县综治中心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作用,制定《寻甸县乡镇<街道>、村(社区)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》,系统推进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。目前,全县16个乡镇(街道)、177个村(社区)已实现综治中心全覆盖,构建起纵向贯通、上下联动的基层治理网络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烦心事。今年以来,寻甸县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两级综治中心共排查矛盾纠纷1462件,化解1286件,成功化解率87.96%。
在基层实践中,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特色调解路径。例如,先锋镇创新组建“五老”调解队,广泛吸纳老党员、老干部等乡贤力量加入调解队伍,发挥其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优势,有效化解邻里纠纷。金所街道、倘甸镇则利用赶集日人流集中的特点,整合多部门力量,设立“流动调解站”,现场为群众提供“一站式”纠纷调处服务,把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。
针对全县非警务纠纷警情处置不规范、调处不彻底的问题,寻甸县综治中心牵头制定《寻甸县非警务纠纷警情协同处置机制》,建立各级综治中心与公安机关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,推动非警务纠纷警情实质化解。据统计,寻甸县公安机关每年接报的警情中,超过20%属于非警务纠纷范畴。如今,民警在现场进行初步调解后,对未能成功化解或仍存在风险隐患的非警务类矛盾纠纷,可及时推送至对应层级的综治中心,由综治中心整合相关部门、乡镇(街道)力量开展进一步调处和跟踪,确保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处置,全面消除风险隐患。

从平台搭建到团队组建,从机制创新到科技赋能,寻甸县综治中心正不断丰富着“枫桥经验”的本地实践,以“一站式”服务凝聚合力,用“最多跑一地”的目标回应群众期盼。这条独具寻甸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,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更筑牢了平安寻甸的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