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定分不易,止争尤难。为更加优质高效做实定分止争,近年来,寻甸法院柯渡法庭紧扣“案结事了人和”,以打破“立、审、执”环节壁垒为突破口,用全流程实质解纷机制推动纠纷从“强制执结”向“主动履行”转变,让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绽放更加鲜活的生命力。
庭前先行调解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
“没想到不用到法庭开庭,就拿到了我的12000元修理费!之前我向被告催要,他电话不接、微信不回,我是实在没有办法呀。”陈某因异地起诉催要修理费无果,本已做好长期诉讼准备,柯渡法庭在先行调解过程中发现案件事实清楚、权利义务明确,主动向陈某推送财产保全提示,快速冻结被告账户。被告因账户受限主动筹款,案件未进入审理程序便圆满化解。

这是柯渡法庭高效解纷的一个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柯渡法庭针对辖区山区面积广、交通不便的实际,坚持“防患于未然”,将解纷防线前移至矛盾初始阶段,探索“法官+法官助理+网格员”联动机制,主动融入基层治理网格。法庭工作人员与网格员协同发力,依托网格员“人熟、地熟、事熟”的天然优势,常态化排查辖区潜在矛盾,通过指导调解、释法说理等方式,引导当事人践行契约精神,积极助推庭前履行或见证履行,既减少了诉讼增量,更让群众少跑腿、少操心。
庭中精准施策 让裁判可执行、能履行
“如果调解协议中只明确我向原告履行还款义务,那我APP里面的逾期记录一直在,我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障。”这是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被告王某产生的担忧,面对该情况,柯渡法庭工作人员当即向原告释明在被告王某履行完还款义务后,原告应立即消除借款APP内的逾期记录,同时应向被告出具结清证明。最终双方各履其责,王某还款后信用得以修复,纠纷得到解决。这种“一揽子”解决问题的思路,正是审判环节融入执行思维的体现。

案件进入审理阶段,柯渡法庭聚焦“裁判文书好用管用”,将执行思维深度融入审判环节,确保每份判决都具备“落地基因”。针对不同类型纠纷,法庭分类施策。如对涉及金钱给付类案件,调解过程中注重审查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和履行能力,小额纠纷督促当事人现场或短期内履行,大额纠纷则结合当事人财产状况制定可行的分期履行计划,并增加“违约条款”;对于邻里纠纷、土地纠纷类案件,积极联动综治中心、派出所、司法所、基层调解组织等多部门进行现场调处,调处成功后督促现场履行;对调处未果的案件,积极引导原告作财产保全,增加权益兑现的筹码;对争议较大、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件,既注重厘清事实、精准裁判,也主动调查取证,为后续履行夯实基础。
庭后答疑引导 解“心结”促履行
判决不是终点,服判息诉、主动履行才是关键。柯渡法庭将释法答疑作为庭后“必修课”,针对败诉方疑虑耐心倾听、细致解答,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清证据采信、法律适用和裁判逻辑,解开当事人的“法结”与“心结”,再进一步引导其积极履行生效判决。

李某与张某的不当得利纠纷便因庭后答疑实现了“双向履行”。李某起初认为自己不应返还张某20000元,因张某拖欠其3600元款项,多次催要未果后,怨气颇深。了解到该情况后,承办法官多次致电李某,详细解释举证规则与裁判思路,同时联系张某督促其履行债务。最终双方达成和解,两个案件的款项进行抵扣,李某支付16400元,张某出具收条,两起“旧账”一笔勾销。
2025年以来,柯渡法庭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案件数超50件,主动履行金额达20余万元,服判息诉率持续保持在95.78%。

从“一纸判决”到“案结事了”,从“强制执结”到“主动履行”,寻甸法院柯渡法庭将继续坚持用全流程实质解纷的实践,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,把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写进基层治理的答卷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