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/三大建设

寻甸仁德:104名“派驻村长”选派到位 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米”
发布时间:2025-09-15 15:44:53作者:寻甸县仁德街道来源:寻甸长安网

选派“派驻村长”到自然村(组)一线工作,是寻甸县仁德街道立足实际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一项创新举措。自今年5月份以来,仁德街道创新选派104名干部职工下沉至辖区114个自然村担任“派驻村长”,构建“街道-社区-自然村”三级联动治理体系。这支“派驻村长”队伍以“惠民政策宣讲员、产业振兴引航员、返贫动态监测员、矛盾纠纷调解员、人居环境监督员”五大角色为核心,扎根田间地头、深入群众身边,用群体力量激活基层治理“神经末梢”,成为推动辖区治理提质、民生增效的关键支撑。

640 (12)

做惠民政策的“传递者”,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

作为政策传递的“移动桥梁”,派驻村长们摒弃“照本宣科”,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政策送到家门口。8月下旬,为应对强降雨,“派驻村长”全部下沉派驻村组开展防汛“敲门行动”,对灾害隐患点、危房住户逐户宣讲预警信息,筑牢生命安全防线;日常入户工作中,他们带着宣传册深入村组,一边解读殡葬改革与移风易俗政策,引导居民转变观念,一边讲解“两保”参保条件及程序,确保政策知晓全覆盖。派驻4个月以来,派驻村长们累计驻村3328天、走访8320余户,从应急预警到日常政策,他们让20000余条“纸上条文”变成群众能懂、能用的“生活指南”。

做产业振兴的“助推者”,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
聚焦产业振兴与民生保障的结合点,派驻村长们从细节入手破解发展难题。在中渊泰和居小区,他们组织社区、施工方现场办公,倾听居民电动车充电需求,实地选址建设充电棚,化解“充电难”的民生痛点;道院社区小法古村缺乏公共休闲设施,他们主动倾听村民诉求,牵头推进利民设施建设,协调资金打造1座“凝心亭”休闲凉亭,配套安装4组不锈钢联排桌椅,如今,“凝心亭”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聊天议事的好去处;面对农村集体“三资”清查中的未整改问题,他们逐题分析研判,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主体,建立动态台账,为集体资产规范管理、后续产业发展扫清障碍。派驻村长们以“小切口”推动“大提升”,用扎实服务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。

640 (13)

做防返贫的“守护者”,筑牢民生保障底线
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派驻村长们化身防返贫与安全隐患的“排查员”。在道院社区庙坡村,他们发现村民朱某家房屋墙体开裂倾斜,立即实地考察、制定整改方案,明确标准与时限,将倒塌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;日常工作中,他们常态化走访脱贫户、低保户,紧盯重点关注人群,通过“排查-整改-回访”闭环,精准守住群众生活安全与防返贫底线,让隐患无处遁形。

做矛盾化解的“调解员”,凝聚基层和谐力量

面对基层矛盾,派驻村长们主动靠前、直面难题。大法古村一起困扰多年的房屋道路权属纠纷,涉及村集体与2户村民利益,此前多次调解未果。派驻村长们沉下心查阅历史资料、走访老干部老党员,先后召开10余次协调会,反复沟通诉求、寻找利益平衡点,最终不仅化解了数十年积怨,更拆除了阻碍村内交通的危房,让群众出行重拾畅通与安全。从邻里小事到历史积怨,派驻村长们用耐心与专业搭建沟通桥梁,让矛盾在基层“就地化解”。

640 (14)

做人居环境的“监督员”,擦亮乡村幸福底色
从环境整治到安全守护,派驻村长们用细致监督擦亮乡村颜值与安全底色。和平社区白家村活动室,他们发现老人使用“缺胳膊少腿”的旧沙发休闲,随即联合社区协调资源加装稳固长椅,既消除安全隐患,又优化了休闲环境;在学府社区,他们牵头开展“河长清河”专项行动,集中整治河道环境、排查汛期安全,让河道水质更清、沿岸风景更美;针对辖区重点商户,他们联合村组干部开展消防安全排查,对问题耐心讲解危害、协助整改,用行动守护经营安全。派驻村长们让乡村不仅“好看”,更“好住、安全”。

如今,仁德街道的“派驻村长”已不再是单个的“驻村干部”,而是一支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的“治理铁军”。他们以五大角色填补了基层治理的“空白点”,激活了村级治理的“新动能”,用群体力量推动基层党建提质、民生服务增效、群众满意度提升。未来,这支队伍将继续以实干践行使命,为仁德街道基层治理现代化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
640 (15)